2月18日早,春寒料峭,国家深海基地码头上,黄鳍金枪鱼、条纹四鳍旗鱼、剑鱼等样品正从“蓝海101”号查询船卸下,规整地摆放在码头上。这是我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蓝海101”号海洋渔业归纳科学查询船(以下简称“蓝海101”号查询船)在中西印度洋公海渔业资源归纳科学查询使命中的收成,当天“蓝海101”号查询船满意完成航次顺畅回来国家深海基地码头。
据了解,该航次历时119天,航程21000海里,完成了130个站位的渔业资源与渔场环境查询作业,包括渔业资源、浮游生物、渔业声学、理化环境、海洋化学等多个学科,共搜集到渔业生物220余种,保存了约5000份生物标本,将为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供给大洋渔业生物样品171种、1500余尾。
记者在现场发现,每一条鱼类样品都被冻得邦邦硬。据科研人员介绍,这是在零下55度的超低温下速冻而成,极大保留了样品的生物活性。记者看出,样品中黄鳍金枪鱼的个头最大,有约200斤重,而最长的要数剑鱼,长约1.5米,其他还有凹尾长鳍乌鲂、大眼金枪鱼等各种鱼类样品不胜枚举。
据该航次首席科学家吴强介绍,该航次是继2023年我国初次展开中西印度洋渔业资源归纳科学查询以来的第二个航次,在此之前咱们对中西印度洋物理环境以及生境特征的认知很少。该航次自2024年10月23日启航,由黄海所资源室、环境室和病研室的21名科研人员以及35名船员合计56 人组成的科考队,在119天的进程中,获取了名贵的海洋生物资源与渔场环境样品数据,为支撑大洋渔业办理供给了第一手资料。之后将向国家海洋渔业生物资源库移送 171 种、1500余尾生物样本,将有用弥补国家海洋渔业生物种质资源库在印度洋海域的样品,并推动大洋渔业生物样品搜集与科学化、标准化保藏,为未来种质资源发掘使用和国内外同享供给支撑。
据了解,后续黄海所将安排相关科研人员,从细胞、基因、微生物、标本等水平上进行样品的保存和使用,从而完成样品价值的最大化。
吴强介绍,这次科学查询,有助于我国把握中西印度洋公海渔业资源及其休息环境情况,有助于把握鱿鱼类、金枪鱼类等首要经济品种渔场构成的环境根底、资源弥补动态,有助于展开渔业生物资源量评价,为中西印度洋渔业资源可继续开发使用和科学办理供给重要依据。
黄海所党委书记赵宪勇表明,活跃展开大洋公海渔业资源科学评价查询,对辅导远洋渔业生产、支撑世界渔业办理、促进海洋生物资源可继续使用均具有极端严重的含义。2025年是我国远洋渔业开展40周年,咱们从无到有已开展成为远洋渔业大国。新的前史方位要求咱们更活跃有为地加强科技投入、参加全球海洋生物资源科学使用与世界办理。“蓝海101”号查询船远赴印度洋履行科学查询使命,正是这一前史使命的表现。